发展老龄事业 构建和谐宿迁
发布时间:2019-07-19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据统计,至2009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达1.67亿,占总人口的12.5%。我市与全国同步,老年人占全市总人口的比例早在1999年就已超过10%,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至2009年底全市60岁以上老人达到73.37万人,占总人口的13.91%,其中,城镇占23.42%,农村占76.58%,农村的老龄化水平大大超过城镇。据了解目前全市各类养老机构中总床位15337张,入住老人11028人,仅占老人数的1.5%。
加快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事业,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重大民生问题。建市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老龄工作,强化政策引导,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保障体系,推进了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老龄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人口老龄化来势迅猛,加之我市经济总量偏小,也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和困难。一是养老机构规模小、数量少,养老床位少;二是保障面相对较小,服务项目偏少;三是居家养老服务尚在起步阶段,养老服务人员缺乏。为此,我们对“十二五”期间我市社会养老服务和老龄事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广泛宣传,营造全社会关爱老年群体、重视老龄工作的浓厚氛围
养老尊老、爱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通过各类媒体,大力宣传有关老龄工作的方针政策,宣传我市老龄事业发展成就以及尊老敬老和关心老龄工作的先进典型。要全面提高老年福利、老年教育、老年文化娱乐、老年体育事业水平,不断促进老年医疗保健、老年护理业发展,完善老年医疗服务网络,改善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条件等保障措施。要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在全社会树立“全社会养老,养全社会老人”的观念,使孝道文化进家庭、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让尊老爱老成为一种时尚,成为全社会自觉的道德追求。
二、继续构建由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构成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
目前,作为第一方面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依旧承担着主要的养老职能,摊子大,头绪多,责任重;第二方面的企业年金近年来发展很快,但仅局限在部分行业和企业;第三方面的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发展水平仍不高。建议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定位,着力扩大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促进养老保障体系“三方面”协调发展。根据我市市情,要坚持基本养老保险满足退休职工基本生活需要的定位,着力扩大新农保覆盖面,逐步将农村居民、城镇个体从业人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等纳入全国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体系中来,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促进基本养老保险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增加政府投入、激励社会投入,扩大福利彩票发行等多种渠道,来加强养老服务的资金保障。
三、建立以救助型、福利型和市场型养老机构为主体的机构养老体系
救助型养老机构主要解决有特殊需求的老年人群如农村“五保”、城市“三无人员”、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的基本养老问题。福利型养老机构,主要为那些既不是救助型养老机构的服务对象,也无力支付市场型养老机构服务的普通老年群体提供服务,可采取个人、社会和政府三方承担的方式进行。市场型养老机构,则主要满足有较高支付能力群体的养老需求,也是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方向。要尝试发展高端养老服务机构,充分发挥我市气候怡人、生态优良的自然优势和生活成本低、安宁和谐等社会环境优势,立足本地、面向发达地区和国家的中高端群体,规划发展一批高端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老年宜居社区,形成品牌优势,促进宿迁“银发产业”发展。
四、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新模式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和自足养老的兴起,“居家养老”使老人既不离家又能集中养老,降低养老成本,提高了服务效率,兼顾了“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的优点,这种不出社区的养老方式是老人所期盼的。建议在社区建立养老服务和协调中心,为居家老人提供日常生活方面的廉价、优质的养老服务,内容包括生活照料、卫生护理、心理健康、精神慰藉等。在社区建立相应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如青年志愿者队伍,以下岗职工为主的生活服务队伍,以社区卫生中心为主的医疗护理队伍等;通过社团将社区低龄健康的老人组织起来,为高龄的需要照料的老人提供居家服务,把服务时间“储存”起来,当自己需要生活照料时,优先免费享受同等时间的服务。
五、加强涉老问题调研和养老服务队伍建设
鼓励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针对人口老龄化趋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政府决策和完善为老服务提供理论、信息和技术支持。加强养老服务课题研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市、县(区)都要制定与养老服务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训规划。加强老年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水平。支持创办培养老年服务专业人才的职业技术学院与学校,鼓励大学开设老年管理专业,培养老龄工作管理人才。加强基层老龄工作者队伍建设,切实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水平。
上一篇:对市区住宅物业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