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优质教育和城乡与区域文化均衡协调发展
发布时间:2019-07-19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社会公平是民主社会的理想价值。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目前我国教育在诸多方面还存在不公平,城乡差异、地区差异、阶层差异、性别差异等等都显示了社会主义社会中教育在事实上的不公平状态。我国城乡之间在经济、文化、教育诸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一个孩子出生在城市还是出生在农村,完全是两种境遇、两种身份,出生在城市的孩子拥有优越于农村孩子的经济文化条件,比农村孩子占有更多的文化资本,甚至社会资本。虽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无阶级差别的社会,但是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严重阻隔了我国在社会诸多领域方面的公平。因此,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提出加速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和文化建设,缩减城乡差异,促进城乡教育文化均衡协调发展,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宿迁市为例,对城乡文化教育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如何均衡协调发展作粗浅的论述。
一、城乡文化教育发展现状
宿迁是1996年7月新设立的地级市。全市总面积8555平方公里,总人口533万人,是经济发达省份的欠发达地区。
(一)文化事业发展现状
建市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在全局性、战略性位置,大力实施 “科教兴市”战略,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并先后承办了苏北国际合作交流会议等一系列国家和省级大型活动。乡镇文化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改善,农村文化阵地有了新的加强。节庆文化、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和乡村文化日益活跃,宿迁创业文化节、沭阳花木节、泗阳杨树节、泗洪螃蟹节、宿豫龙王庙会、宿城元宵灯节等文化活动各具特色,“一地一特、一地一品” 的品牌文化已初步形成。泗阳县、宿豫区成功创建为省级群众文化先进县,泗阳县临河镇、泗洪县天岗湖乡被评为全国特色文化乡镇。文艺创作成果丰硕。大型淮海戏《孙明芝》等获得省级表彰。文物保护工作全力推进。对乾隆行宫等8处文物景点进行了抢救性维修,对下相城遗址、三庄汉墓等古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目前,全市文化历史遗迹达500余处,馆藏文物达1700余件。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项王故里、乾隆行宫、洪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等景点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以生态休闲、历史文化为主要特色的旅游品牌。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新的进展,在不断巩固和发展现有文化阵地基础上,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产业,全面放开经营性群众文化娱乐事业,文化事业的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9.5%、有线电视县乡联网率比建市之初提高了73个百分点。全市已建成104个乡镇文化站,在各行政村建立了农家书屋,组建了农民业余文艺演出团体。
各县区及关部门大力实施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完成了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础文化设施为基础的文化设施网络布局。坚持重建设更要重使用的原则,积极探索文化设施运行管理新机制,着力解决场馆资源闲置与群众文化生活贫乏的现实矛盾,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对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农民工、部队军人等群体要实行免费或优惠开放制度,建立了市、县(区)流动大蓬车、流动图书车等新型文化服务载体,并形成了流动服务网络,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和农村延伸。
(二)教育事业发展现状
全市3-5周岁幼儿入园率达87%,在园幼儿14.1万人;高中阶段在校生23.8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4.71%;高等教育从无到有、快速发展壮大,宿迁学院在校生已达1.6万人。宿迁师范、沭阳师范分别升格为宿迁高等师范学校、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楚天科技职业学院正式筹建,整合市电大和职教中心资源成立市应用职业技术学校。全市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累计达到12.5万人,其中4510人获得本专科文凭。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8.1%。
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全市三县两区都建成了功能比较齐全、设施比较完备的职教中心,共有5所职教中心接受了省四星级验收,另外有4所职业学校接受了省三星级验收。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到11.9万人,普职比调整到4.5:5.5。
民办教育进一步优化。全市民办中小学和幼儿园调整到340所,在校生34.5万人。2008年,民办高中阶段学校招生4.8万人,占全市高中阶段招生总数的49%;民办教育总资产达26.9亿元;三星级以上高中阶段民办学校达8所,致远中学成为全省唯一一所四星级民办高中。(致远中学2001年建校,当年招生1100多人,2003年晋升为江苏省二星级学校,学生数为5300多人,同年并购宿迁市教育局直属的青华中学;2005年晋升为江苏省三星级学校,在校生人数达12000多人;2008年晋升为江苏省四星级学校,这是目前江苏省中学的最高星级,也是全省四星级学校中惟一的民办学校,在校学生总数达到15000多人;2009年占地300多亩的新校区规划通过政府审批,新校区建设被列为政府2009年十件大事之一。)省优质幼儿园36所。民办教育已成为优质教育资源的主要增长点。
农村教育不断巩固。城乡小学和初中的生均公用经费分别达到300元和500元,学校债务基本化解,运转初步得到保障,校舍维修长效机制基本建立;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2007年以来,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共计免收学杂费3.6亿元,发放免费教科书215.6万套,为1.2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费补助1242万元;累计投入1.5亿元,在全市645所农村中小学实施“四配套”工程,教育装备水平显著提高;积极实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程,强力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目前全市中小学校校都有寄宿制。
教师素质稳步提升。累计培训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班主任、幼儿园园长1.3万多人次,其中出国培训96人,网上培训校长、班主任1500人。共选派192所支教项目学校,与三县四区192所农村受援学校建立结对帮扶。全市省特级教师72人。市级名校长、名教师到82人。招聘引进教师598人,其中市外107人。全市教育硕士累计达到361人,其中在读170人,毕业191人。高中、初中、小学教师达标率分别达到90.5%、100%、100%。初中教师本科率、小学教师专科率分别达到36.3%、72.7%。
二、城乡文化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政府在城乡教育、文化发展上已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总体上看,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具体表现在:
(一)城乡文化发展方面:
1、基层文化人才队伍薄弱。当前,随着农村经济发展的多元化,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其中大部分人是农村文化队伍中的积极分子,以致农村文化能人匮乏。留守在家中的妇女和老人承担着农业生产的重任,参与基层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较难调动。这一问题在各乡镇都比较普遍。
2、为农民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总量偏少。尽管政府一直致力于培植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积极组织文化下乡活动,为农民放电影、演节目等,但与农村群众需求相比,在内容和数量上都比较有限。由于文化部门经费不足等原因,使得农村文化相对贫乏的问题短时间内难以有效解决。
(二)城乡教育发展方面
宏观层面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主要用于城市地区,如教育部门在办学条件、教育经费、师资配备上都倾向于城市地区,把大量的经费用于城市学校建设,把好的师资优先配备给城市学校,这样农村教育经费、办学条件、师资配备的状况就相对较差;中观层面上,学校,尤其是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大多分布在城市地区,不利于农村孩子就读,这样,农村孩子想通过读书这条道路改变身份,就必须通过比城市孩子更激烈更严厉的筛选;微观层面,如在课程设置上,也倾向于与城市生活相关的教学内容,并主要以城市孩子的学力为主要依据拟定教学目标,这对于从小生活在农村,对城市环境非常陌生的农村孩子来说无疑是非常不公平的。
基础教育的城乡差异延续到了高等教育,并进一步影响城乡学生在就业上和社会地位序列上的差异和不平等。在高等教育上的反映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城乡差异和城乡学生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分布情况,以及在专业选择上的城乡差异。取得优势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大多是社会优势阶层子女,社会优势阶层基本分布在城市;处于劣势地位的大多是社会弱势群体子女,社会弱势群体有很大一部分是农民。而那些少数通过教育脱离农村文化生态的人在拥有了文化资本进而相继拥有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人是不会再回农村为农村发展服务的,这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与城市教育之间的不平衡。
三、推动城乡文化均衡发展
文化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持久动力。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远落后于城市,也远不能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调动和运用社会各方面资源特别是城市资源的优势,参与农村文化建设,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调节城市富余文化资源支持农村文化建设。受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限制,目前农村的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活力,文化消费市场开发滞后,文化产品单一,农民文化消费意识也比较淡漠。而在城市,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步伐较快,文化形式多样,文化产品丰富,市民参与意识强,可选择余地大,文化生活比较丰富。推动城乡文化均衡发展,引导城市文化产业逐步向村镇延伸、辐射和发展,有利于引导和调动村镇居民文化消费的积极性,活跃农村文化市场,促进城乡文化的交流和互补,提高城乡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城市作为现代文明的集聚区,与农村相比,无论是市容环境、文化设施,还是市民的文化素质、文明素养,都形成了明显的优势,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学习样板。通过扩展城乡文化之间的交流,发挥城市在科技、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的优势,加强对农村的文明培育和文化熏陶,加强对农民的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有利于让农村居民享受城市文明的成果,进一步提高农村的文明程度,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在城乡文化统筹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引导各阶层群众参与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要依托城市文化资源的优势,合理规划和建设一批功能全、设施齐的农村文化阵地,并积极提供多种多样的文化娱乐设施,进一步完善阵地功能。要借助城市文化阵地的管理优势,努力理顺农村文化阵地的管理体制,提高文化阵地的服务水平。要积极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好农村基层服务点,让农村居民同城市居民一样,通过闭路电视、互联网等足不出户就能收看到各类文化信息资源。要积极开展信息惠农服务,通过广播、电视和报刊等媒体,积极为广大农民提供各类文化信息。同时,城市文化要主动吸收农村优秀民间文化,挖掘和利用好农村文化资源,提升自身建设的水平。加强活动联办,切实提高城乡文化活动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尤其在“三下乡”活动中,要进一步扩大参与面,吸引农村民间艺人参与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吸引农村文艺骨干参与表演,尽可能多地组织创作农村题材的文艺作品,多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进一步落实城乡文化一体发展的保障措施。真正把这项工作纳入各地文化建设的重要范畴,列入文化工作的重要议程;建立专门工作机构和工作队伍,认真落实城乡文化统筹发展各项任务和措施;制定完善考核体系,加强日常督促检查,保证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四、均衡城乡基础教育,推进教育公平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平稳改革和快速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要通过实现社会公平来实现。而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途径。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先从均衡城乡基础教育入手。
(一)改变多年来的教育发展中的城市中心价值取向和城市优先的发展策略。根据罗尔斯的公平的差别原则和补偿原则,“应使社会中最少受惠者获得最大利益”,教育政策应该向弱势群体倾斜。宏观层面:增加教育投入,尤其是在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教育办学条件、师资配备;中观层面:在我国教育资源还比较稀缺的情况下,整合城乡教育资源,在城市中小学大力发展的同时,扶持农村普通中小学在办学质量和办学规模上的适当发展,为农村学生提供更多教育资源,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发展和升迁性流动开放更多机会,促进教育和社会公平;微观层面: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不能单纯以在城市文化背景下生长的学生的学力为拟定课程的依据,还要充分参考农村孩子的学力和文化背景。
(二)国家政策向农村倾斜,加大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产品投入力度,从总量上增加农村文化存量。如投入经费在农村建设文化图书馆等公益设施;加大文化宣传力度;送文化下乡等等。其次,国家可以在政策上加大优惠力度,吸引更多有文化有知识的大学生或者文化青年下乡工作或扎根农村,增加农村的人才存量,促进农村经济和文化发展。这样,在增加农村总体文化存量和人才存量的基础上,再加上教育的合力作用就必定能稳定推进农村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逐渐改变农村学生在文化资本拥有量上的匮乏和劣势。
(三)城市学校调整办学思想,创造条件让农村学生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在这方面,泗阳致远中学作了可贵的努力,学校树立平民化的教育观念,面向农家子弟,服务普通百姓,不仅使学校人气兴旺,也实现了办人民满意学校的愿望。在收费上,为了让农家子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学校根据当地经济状况确定收费标准,不仅远低于南方贵族学校学校,甚至低于当地一些公办学校,所以,虽然地处县城,农村学生的比例却占到百分之九十,学校还采取实际行动关注弱势群体,对困难家庭的学生实行学费减免累计达一千多万元,保证他们能顺利完成学业。办学至今,学校没有一个人因经济困难而辍学。
上一篇:关于宿迁市建设高速铁路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