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职业培训多元化锻造工匠精神
目前,全市共有中等职业学校19所,创成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4所,省四星级、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8所,省三星级职业学校5所。全市大职教年招生连续五年在全国中职系统录入学生数位居全省前列。在校生6.45万人,职业学校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层次在提升。以上表明我市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与经济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比,仍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各学校发展缺乏统一部署,办学特色不够突出。市区、县域范围内中等职业学校资源分散,专业重复建设,缺乏具有大规模影响力的示范性专业。一些热门专业如汽修、机加工、电子商务等专业,学校都争相开设,导致同一区域专业布局雷同,影响了特色发展。
二、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可度不高,技能型人才不被看好。许多家长认为子女上职校没出息。有的企事业单位用人不切合实际,盲目重学历、讲文凭,造成用人的高消费,激化了人们追求高学历的心态,导致技能型人才不被看好。
三、师资力量薄弱,教师专业能力有待提升。全市中等职业学校高级教师比例20.6%,中级以上职称比例59.6%,“双师型”教师比例58%。教师队伍还存在着数量、质量、结构、能力水平等方面的不足,“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还有待加强和提升。
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层次较浅。全市职业学校均建立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但是校企合作尚未形成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利益共同体,多停留于表面,实质性的深入合作并没有展开。校企合作类型较为松散,基本以校企契约型和工学交替型为主,缺乏深层次的合作;合作方式多样分散,多是订单式培养的外部方式,或只是为学生、教师提供实习实践机会等。
建议如下:
一、成立职教集团,优化中职教育布局。根据人口、产业、经济等因素和全市中职教育的规模、结构、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以生源总量、技能人才需求状况为依据,按照一个片区集中办好一个职教集团的原则,整合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优质教育资源,推进中职学校走集团联盟办学之路。以宿迁中等专业学校、宿豫中等专业学校、宿城中等专业学校、淮海技师学院、宿迁经贸高职、泗阳中等专业学校等职业学校为主体,围绕学校优势,发展产业链,建成起具有各自特色的现代职教集团,实现强强联盟,强弱联盟,推进全市职业教育整体办学水平更上新高。
二、对职业教育加强舆论引导,营造对技能型人才尊重的氛围。加大对优秀技能型人才的宣传和表彰力度,开展“最美工匠”、“最美技师”、“宿迁工匠”等系列评选表彰活动,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经济和社会待遇,在候车站台橱窗内以及公共场合的大屏幕滚动播出他们的励志事迹,营造整个社会对劳动、对技能型人才尊重的氛围,引导家长把具有发展潜质的学生送进职校。
三、开展各级师资培训,提升教师业务能力。通过外引内培、国培省培等机制,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专业结构、专业能力、教学能力。以“双师型”培养为切入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实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参加企业生产实践,顶岗实习,或作技术员,或作学员;利用暑期,举办专业教师强化培训班,使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提高专业技能。推进与德国等国际上先进制造大国的职业教育合作,一是邀请德国职教专家为全市职教骨干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并使之制度化,以便更多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在家门口也能学习和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和先进经验。二是选派机电、机械、汽车等相关专业教师赴德国学习培训,了解德国职业教育培训的最新情况及相关教学法,全面认识和掌握德国现代化教学方法,为教学工作增加广泛的理论与实践依据。三是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与德国职教合作,选取我市的部分职业院校与合作办学,扩大共建实训基地数目,使中德职教合作成为我市职业教育特色。
四、鼓励校企合作办学,实现优势互补长效性。推动企业与职业教育共同搭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推出经费补助和税费优惠措施,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建立校企共育人才的长效合作机制,促进企业和学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校企深度融合。一是建立“订单培养培训”制度。企业要按订单人数,支付必要的培训培养经费,赠送先进的实习设备。职业院校在安排教育培训培养计划时,首先要满足地方企业的“订单培训”、“订单培养” 需要,按照企业用工的不同特点开设专业、确定教学内容,培训适宜的技能,培养合格的人才。二是增强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的契合性。以产业项目为抓手,促进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建一批技术工艺与产品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技术能手工作室等,产学研一体化,将企业生产与职业教育和培训融为一体,发挥职业教育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真正做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达到完成了校企合作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