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九三学社江苏委员会网站 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宿迁经济发展分析

发布时间:2019-07-25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宿迁学院     稽正龙    223800
摘要:宿迁作为发达省份的欠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诸多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自建市以来,依靠优惠的政策支持和自身发展能力的发掘,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实现了经济发展理论中的“洼地”效应。但是从发展的过程来看,宿迁还未能构建出完善的工业体系,特别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探讨如何继续保持宿迁的快速发展显得很有意义。有本文主要从制度层面,应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对宿迁的发展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应该集合宿迁实际,进一步加强服务型政府的改革建设,完善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利用城镇化和工业化引导农村人口的转移,走出一条具有宿迁特色的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制度变迁;宿迁;经济发展
一、引言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严重问题,它对宿迁这样一个苏北欠发达地区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因为正是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才为产业梯级转移提供了可能,为宿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以劳动密集型、资源依赖型为主的产业由于科技含量不高、土地供应紧缩、劳动力成本加大及资源稀缺等因素,造成企业成本加大,市场竞争力减弱,因此这部分产业急需寻找新的生产基地以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降低生产成本。这为宿迁承接产业转移,优化工业结构,推进工业化提供了现实机遇。随着国家在政策导向、资金扶持和税收支持等方面对宿迁的各项优惠政策进一步落实,也为宿迁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特别是当前的世界金融危机在向纵深发展的大背景下,从制度变迁理论的角度分析宿迁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对于宿迁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简单地说,即用经济学方法研究制度的经济学,它试图通过科学合理的有效激励机制与实施机制,在一定时期内支配经济活动并促进经济增长。新制度经济学比较广泛地吸纳了各交叉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其分支学科主要有交易成本经济学、产权经济学、经济分析法学、新经济史学等。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是把制度因素视为给定的外生变量,没有将制度因素考虑进其增长模型里面,只有资本和劳动的投入有时还要加上技术进步才被作为解释经济增长的因素。但是,任何经济增长过程都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下发生的,都不可能脱离大的制度背景而独立存在,因此制度因素贯穿于经济增长的全过程。新制度经济学派认为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等因素与其说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倒不如说是经济增长本身,而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因素,制度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新制度学派对经济增长提出了全新的观点,科斯和诺思等人把制度因素作为决定和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内生变量,研究制度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国内的一些学者也做了一些有益的研究。
科斯的产权理论认为法律体系应就每个人的经济行为及财产权利做出合法的规定。在他看来,只要界定了合法权利比如产权,即界定具有外在效应的生产者没有损害别人、造成负外部性的权利,双方当事人就可以通过谈判来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可见这里科斯讨论的主要是法律制度对经济效率的影响。诺斯关于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的核心论点简明扼要,即制度安排的发展才是主要的改善经济效率和要素市场的历史原因。诺思基于对历史的研究分析,以制度经济学为依托,提出了全新的经济增长理论,即“制度决定论”。他强调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诺斯的“制度决定论”,把制度因素看成影响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弥补了新古典主义经济增长理论的不足。
我国学者也结合中国的经济发展实际,对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以林毅夫为代表的“发展战略说”[1],通过实证检验了这一假说,对发展战略以怎样的机制通过各种途径影响不同地区的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技术使用效率的提高,进而促成了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作出了理论解释。黄泰岩提出制度变迁倒型假说[2],他认为,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长期变动虽然也表现为倒曲线,认为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与我国改革政策的出台相吻合。卢现祥认为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发展的趋势呈现出模型化,强调历史的作用,注重制度差异的研究及用制度方法解释发展差异等特征提出了一个分析我国省区经济差距的内生制度性根源的理论假说,他通过实证分析指出,各省区内生的社会基础设施即制度、政策等构成的经济发展的软环境的差异决定着经济绩效的差异[3]
尽管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对许多现实的经济问题还没有提供完整的答案,但是其理论所蕴含的智慧却能给我们某些启迪。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完善的过程当中,新制度经济学为经济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及富有价值的方法。
三、宿迁经济发展的制度变迁因素分析
 (一)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1.地区生产总值
从建市以来,宿迁经济社会得到快速的发展,综合实力提高很快,国民生产总值从1996年的124.88亿元,提高到2006年454.2亿元。地区生产总值不断增加,经济实力明显提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1996年的2608元,提高到2006年的9233元。具体发展变化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  地区生产总值(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宿迁统计年鉴》、《江苏省统计年鉴》
图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单位:元)
数据来源:《宿迁统计年鉴》、《江苏省统计年鉴》
2006年,全市实现GDP454.2亿元,是2000年的2.26倍(按现价计算,下同),年均递增超过14%。从纵向来看,宿迁经济在不断的发展,而且发展速度也逐渐的加快。但从横向来看,把宿迁2006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同江苏其他地级市及比较,差距还比较大。宿迁与排在首位的苏州相比,地区生产总值只有苏州的9.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也只有苏州的10.9%[4]
2.地区财政收入
从1996年到2006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宿迁财政总收入由7.68亿元增加到38.0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从3.42增长到25.17亿元。具体数据如图3所示。
图3  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宿迁统计年鉴》、《江苏省统计年鉴》
3.产业结构转变
图4 产业结构转换(单位:%)
数据来源:《宿迁统计年鉴》、《江苏省统计年鉴》
从图4中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中所占的总体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稳定增长,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也在不断增长。三次产业结构在2002年实现“一二三”向“二一三”转变的基础上,2004年转变为“二三一”,与全省同构。总体来说,宿迁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同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是相一致的,即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二、三产业比重上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1)农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快速发展为工业提供原材料、半成品以及市场,农业发展也为地区经济的积累和发展创造条件。宿迁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及增加值,虽然增长缓慢,但是都保持着逐年递增的趋势,2006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192.49亿元,同比增长7.7%,其中农业产值113.26亿元,同比增长10%,具体如下图所示:
图5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以及增加值(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宿迁统计年鉴》、《江苏省统计年鉴》
从图5所示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以及增加值看,2000年宿迁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缓慢,特别是在2003年比2002年出现了下降。这一现象说明农业、农村的发展的任务很艰巨。
图6  农民人均纯收入(单位:元)
数据来源:《宿迁统计年鉴》、《江苏省统计年鉴》
从表6中可以看出,农民人均纯收入呈稳步增长趋势,从1996年的1993元增长到2006年的4228元,增长了2235元。但从图中可以看出,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的上升比率并不一致,增长率的变化幅度较大。2002年至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出现了下降,从3231元下降到3102元,下降了4%。
(2)工业
从总量来说,宿迁工业规模不断的扩大,工业总产值从1996年的160.48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618.87亿元,增长2.8倍,实现工业增加值155.88亿元,同比增长24.5%。
图7 工业增加值(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宿迁统计年鉴》、《江苏省统计年鉴》
从工业的内部结构来看,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并对宿迁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2006年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284.91亿元,占全市GDP的62.7%;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87.9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54.3%;实现入库税收19.32亿元,比上年增长73.3%,占财政总收入的50.7%,比上年比重提高7.6个百分点;新增个体工商户22526户,新增私营企业3355家,总数分别达72665户和15230家,从业人员44万人[5]
(3)第三产业
宿迁的经济结构从“一二三”转变到“二一三”,再转变到“二三一”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工业和第三产业都呈现快速增长势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96年的44.43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34.76亿元。
图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宿迁统计年鉴》
4.固定资产投资
2006年,宿迁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万元以上项目单位)248.85亿元,比上年增长48.9%。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加大,全市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4.03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21.7%[6]
图9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数来源:《宿迁统计年鉴2007》
(二)宿迁模式的制度变迁分析
1.产业体系和民营企业发展的制度变迁分析
对于宿迁而言,1996年之前的产业的发展层次较低,以农业为主,企业较少。1997年之后的产业除了以洋河、双沟为代表的酿酒外,逐步开始形成了花卉、木材加工、纺织和水产品等特色产业。宿迁这一发展阶段中的产业发展,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开始改变了区域内产业中的分工体系,特别是在酿酒、木材加工等行业尤为明显。1996年以前,在不利于私人企业产权的交易费用结构的条件下,加上要素市场发展的滞后,导致宿迁民营企业数量有限而且普遍规模较小,只能主要使用本地农村劳动力。进入1997年之后,宿迁市政府实施全民招商措施,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并涉及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随着部分民营企业成长为企业集团,区域内企业组织与规模开始变大,导致了区域内分工体系的调整,初步形成了以大企业主导的,大中小企业配套的分工结构,快速推动了区域内产业的集聚。以沭阳新概念木业等为代表的木材加工行业的集聚方式是,先通过利用本地资源获得自身的发展;然后通过出口板材成品开拓市场,使得做最初级的板材加工的企业数量明显上升,初步形成“垂直”分工体系。整体上,宿迁的产业还只是完成了初步集聚的阶段,经济开发区对产业集聚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企业簇群内大多数民营企业还处于规模小、技术设备水平低的状况,许多行业仍处于“原子式”企业间同质性产品价格竞争的产业结构,企业间的产品差异化程度仍较小。大多数民营企业都处于研发投入少、自行研发能力较弱的状况。
现代市场经济是建立在法治基础之上的,在市场交易中就表现为契约型的交易行为,对于宿迁这样一个从农业经济社会起步的地区,经济运行机制需要完成从人格化交易向非人格化交易的转变。因此,虽然宿迁企业与市场组织已获得了快速发展,但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角度看,仍然需要通过经济体制的再次转型,来推动企业组织形式和市场交易方式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进一步转变。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制度变迁分析
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互动机制的形成,关键不在是私人投资主导或是政府投资主导,更重要的是如何能够建立起一整套包括调管理、协作、竞争及公私投资者有效融合的城市化推进机制。宿迁中心城市建设过程中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建设所需要的庞大资金单靠政府财政是无力承担的,资金己经越来越成为宿迁市政府推动城市化的“瓶颈”。在此背景下,围绕民营企业手中的资本与政府手中的上地资源逐步形成多样化的市场性资源配置的机制。一是围绕开发区与工业园区形成了政府招商,企业主导的产业集聚与政府主导的按城市功能进行分区治理的互动。政府加强对城市建设与功能的规划,通过把城镇工业园区建设与产业集聚紧密地结合,促进了人才、技术、信息、资本等生产要素更有效的配置;二是围绕城市基础设施特许经营权形成了民间与政府的互动,具体为民间资本进入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享有一定年限的基础设施特许经营权;三是围绕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是形成企业与政府的互动,政府利用城市公共服务资源进行使用权的经营,即设施的管理权仍归政府,使用权进行公开市场拍卖。宿迁下辖的沭阳县的城市饮用水工程就是企业与政府互动的城市化进程的典范。民营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互动快速推动了宿迁城市化的进程。目前阶段,宿迁城市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一是宿迁从农业经济开始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相对发达区比较滞后;二是从目前宿迁市的工业空间分布格局来看,由于区域内行政体系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工业园区仍较为分散,产业还只是完成了初步的集聚;三是宿迁中心城市功能并不完善,导致城市对现代企业组织、现代服务业和各种要素的吸纳能力较弱的问题。
四、加快宿迁经济发展的措施
(一)继续发挥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打造服务型政府
宿迁的经济发展以及制度变迁的主要特征是政府主导的。只有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打造服务业型政府,才能使政府更好地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从服务的视角对公民进行管理,强化服务和责任意识,为社会和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推动政府从“权力本位”向“责任本位”转变。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造就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提高公务员的能力素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精干的公务员队伍,以达到打造服务型政府的目的。首先,加强对业务知识的学习,以提高公务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技能。其次,加强公务员管理。严格按照《公务员法》的要求对公务员进行管理,以公务员德、能、勤、绩为依据对公务员进行有效的激励。最后,强化责任意识,提高服务能力。
2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行为
依法行政,要求把政府活动限制在法律范围内,减少政府行为的随意性,为经济主体提供一个稳定、有序的政策制度环境。要继续坚持各种行之有效的民主监督制度,确保公共行政权力的公正、有效运行。进一步建立、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与听证、决策咨询评估制度,强化政府机关问责制,树立责任政府形象,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3.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坚持以公共化为取向,以均等化为主线,以规范化为原则,不断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和制度保障。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公益性、基础性领域的投入,加大在“三农”、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投入。建立严格、高效的财政支出管理体系和转移支付制度,完善社会保障特别是社会救济、社会福利机制。
4提升电子政务建设,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是加强政府行政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目标。提升电子政务建设,是实现服务型政府和网上监督的有效手段。公众可以通过电子化的渠道迅速获取政府信息与服务,而政府部门内部、政府部门之间以及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也能通过电子化渠道进行沟通与互动,这就为政府满足公众需求,提供了服务管理平台。通过电子政务平台,公民更加明白政府的业务流程,从而达到有效监督政府机构运行的目的。
(二)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促进产业集聚
随着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经济制度容量速增大,交易费用结构也开始转变,企业与市场组织变动随之加快。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企业制度开始向现代企业制度转换,传统的市场交易方式向现代市场的交易方式转换,推动了宿迁加速城市化进程,从农业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
1.完善市场体系,降低交易费用
对于宿迁来讲,完善市场体系,主要是完善生产要素市场体系。宿迁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充足的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而严重缺乏资金、技术、人才等高级生产要素,因此,宿迁要着重从完善金融市场、人才市场、技术市场方面着手,加快其生产要素的市场化进程。江苏沭阳东吴村镇银行的设立以及举行专场苏北人才招聘会,都是有益的尝试。建设全社会的信用文化。良好的信用文化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
2.完善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保持宿迁经济发展后劲,必须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前期产业结构由“一二三”转变为“二三一”的基础上,继续优先发展第二产业,不断壮大支柱工业,同时兼顾发展第三产业,不断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以工业化和城市化推动农业的发展。通过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的引进消化吸收,以求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和传统产业更新改造。鼓励、资助有条件的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研究开发投入,推动产学研结合,促进技术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结合,走具有宿迁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民营主体地位
发挥政府、企业和民间各方面的积极性拓宽招商引资渠道,积极引进外地资本和企业,特别是民营资本和民营企业。结合本地实际,继续打好生态招商牌和以商招商牌。举办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节日或经济活动,如沭阳花木节、泗洪螃蟹节等,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对内对外文化、经济、技术交流合作的范围和规模。在节会招商、园区招商、驻点招商、品牌招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委托招商、代理招商、网络招商等方式,实现招商引资市场化、企业化、社会化。
强化民营企业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放宽准入领域,拓宽民间资的投资领域;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事业领域;加快民营企业向具有资源优势、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产业聚集实现民营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建立完善产权交易市场,鼓励、支持民营企业采取收购、兼并、参股等方式进行改制改组,推进企业的集团化、规模化发展,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支持优势企业、支柱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等进行规范的股份制改造,培育上市公司后备资源,力争产业龙头企业通过国内主板市场、中小企业板市场或境外资本市场上市。
(三)继续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推进城镇化并强化城镇的聚集功能,以县城和重点镇建设为重点,重点发展中心镇,逐步形成以宿迁城区为中心、各县县为龙头、中心镇为重点、村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突出重点,加快城镇公共设施建设,强化城镇的综合功能,优先发展县城,不断提升县城综合功能。发挥城镇的信息、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引导、鼓励各类企业向县城和重点中心镇集中,引导农村口向城镇有序流动和集聚。发挥工业园区产业集群要素集聚、资源集约的“洼地”效应,结合城镇建设,规范和集中办好业园区。
在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水平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技能教育、成人教育、实用性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教育,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为加快宿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大批适用型、创新型人才。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强实用技术培训,为优势农产品推进工程提供人才保障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道格拉斯·C.诺思.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 上海三联书店,2008.
[2]林毅夫. 自生能力、经济发展与转型理论与实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卢现祥.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流派渊源关系及其发展趋势[J]经济评论,2004,(5).
[4]黄泰岩. 我国个人收入差趾的变动特征及其调节政策[J].当代经济研究,2001,(4).
[5]钟明.电子政府:现代服务型政府的实现途径.中国软科学[J],2003,(9).
[6] 陈鑫,胡洁等.小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选择.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J].2007,(4)
[7]林长华.论台湾的产业升级.台湾集刊[J].1993,(4).
[8] 刘维成,夏淑芝.浅论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趋势及对策.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J].2009,(2).
[9]. 赵显洲. 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动态分析. 中国软科学[J],2006,(9).
[10] 朱秀君.中国民营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国际学术动态[J].2006,(4).
[11]《宿迁统计年鉴(1999-2007)》
[12]《江苏统计年鉴(1999-2007)》
 
稽正龙,男,1982年生,江苏沭阳人,宿迁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宏观经济
通讯地址:宿迁学院经贸系
邮政编码:223800
联系电话:15951243756
 


[1]林毅夫. 自生能力、经济发展与转型理论与实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黄泰岩. 我国个人收入差趾的变动特征及其调节政策(J).当代经济研究,2001,(4).
[3]卢现祥.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流派渊源关系及其发展趋势〔J〕经济评论,2004,(5).
[4] 数据来源:《宿迁统计年鉴2007》.
[5] 宿迁市统计局.《宿迁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6] 《宿迁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宿迁学院     稽正龙    223800
摘要:宿迁作为发达省份的欠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诸多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自建市以来,依靠优惠的政策支持和自身发展能力的发掘,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实现了经济发展理论中的“洼地”效应。但是从发展的过程来看,宿迁还未能构建出完善的工业体系,特别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探讨如何继续保持宿迁的快速发展显得很有意义。有本文主要从制度层面,应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对宿迁的发展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应该集合宿迁实际,进一步加强服务型政府的改革建设,完善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利用城镇化和工业化引导农村人口的转移,走出一条具有宿迁特色的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制度变迁;宿迁;经济发展
一、引言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严重问题,它对宿迁这样一个苏北欠发达地区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因为正是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才为产业梯级转移提供了可能,为宿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以劳动密集型、资源依赖型为主的产业由于科技含量不高、土地供应紧缩、劳动力成本加大及资源稀缺等因素,造成企业成本加大,市场竞争力减弱,因此这部分产业急需寻找新的生产基地以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降低生产成本。这为宿迁承接产业转移,优化工业结构,推进工业化提供了现实机遇。随着国家在政策导向、资金扶持和税收支持等方面对宿迁的各项优惠政策进一步落实,也为宿迁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特别是当前的世界金融危机在向纵深发展的大背景下,从制度变迁理论的角度分析宿迁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对于宿迁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简单地说,即用经济学方法研究制度的经济学,它试图通过科学合理的有效激励机制与实施机制,在一定时期内支配经济活动并促进经济增长。新制度经济学比较广泛地吸纳了各交叉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其分支学科主要有交易成本经济学、产权经济学、经济分析法学、新经济史学等。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是把制度因素视为给定的外生变量,没有将制度因素考虑进其增长模型里面,只有资本和劳动的投入有时还要加上技术进步才被作为解释经济增长的因素。但是,任何经济增长过程都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下发生的,都不可能脱离大的制度背景而独立存在,因此制度因素贯穿于经济增长的全过程。新制度经济学派认为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等因素与其说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倒不如说是经济增长本身,而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因素,制度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新制度学派对经济增长提出了全新的观点,科斯和诺思等人把制度因素作为决定和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内生变量,研究制度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国内的一些学者也做了一些有益的研究。
科斯的产权理论认为法律体系应就每个人的经济行为及财产权利做出合法的规定。在他看来,只要界定了合法权利比如产权,即界定具有外在效应的生产者没有损害别人、造成负外部性的权利,双方当事人就可以通过谈判来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可见这里科斯讨论的主要是法律制度对经济效率的影响。诺斯关于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的核心论点简明扼要,即制度安排的发展才是主要的改善经济效率和要素市场的历史原因。诺思基于对历史的研究分析,以制度经济学为依托,提出了全新的经济增长理论,即“制度决定论”。他强调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诺斯的“制度决定论”,把制度因素看成影响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弥补了新古典主义经济增长理论的不足。
我国学者也结合中国的经济发展实际,对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以林毅夫为代表的“发展战略说”[1],通过实证检验了这一假说,对发展战略以怎样的机制通过各种途径影响不同地区的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技术使用效率的提高,进而促成了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作出了理论解释。黄泰岩提出制度变迁倒型假说[2],他认为,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长期变动虽然也表现为倒曲线,认为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与我国改革政策的出台相吻合。卢现祥认为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发展的趋势呈现出模型化,强调历史的作用,注重制度差异的研究及用制度方法解释发展差异等特征提出了一个分析我国省区经济差距的内生制度性根源的理论假说,他通过实证分析指出,各省区内生的社会基础设施即制度、政策等构成的经济发展的软环境的差异决定着经济绩效的差异[3]
尽管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对许多现实的经济问题还没有提供完整的答案,但是其理论所蕴含的智慧却能给我们某些启迪。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完善的过程当中,新制度经济学为经济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及富有价值的方法。
三、宿迁经济发展的制度变迁因素分析
 (一)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1.地区生产总值
从建市以来,宿迁经济社会得到快速的发展,综合实力提高很快,国民生产总值从1996年的124.88亿元,提高到2006年454.2亿元。地区生产总值不断增加,经济实力明显提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1996年的2608元,提高到2006年的9233元。具体发展变化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  地区生产总值(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宿迁统计年鉴》、《江苏省统计年鉴》
图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单位:元)
数据来源:《宿迁统计年鉴》、《江苏省统计年鉴》
2006年,全市实现GDP454.2亿元,是2000年的2.26倍(按现价计算,下同),年均递增超过14%。从纵向来看,宿迁经济在不断的发展,而且发展速度也逐渐的加快。但从横向来看,把宿迁2006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同江苏其他地级市及比较,差距还比较大。宿迁与排在首位的苏州相比,地区生产总值只有苏州的9.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也只有苏州的10.9%[4]
2.地区财政收入
从1996年到2006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宿迁财政总收入由7.68亿元增加到38.0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从3.42增长到25.17亿元。具体数据如图3所示。
图3  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宿迁统计年鉴》、《江苏省统计年鉴》
3.产业结构转变
图4 产业结构转换(单位:%)
数据来源:《宿迁统计年鉴》、《江苏省统计年鉴》
从图4中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中所占的总体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稳定增长,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也在不断增长。三次产业结构在2002年实现“一二三”向“二一三”转变的基础上,2004年转变为“二三一”,与全省同构。总体来说,宿迁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同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是相一致的,即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二、三产业比重上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1)农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快速发展为工业提供原材料、半成品以及市场,农业发展也为地区经济的积累和发展创造条件。宿迁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及增加值,虽然增长缓慢,但是都保持着逐年递增的趋势,2006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192.49亿元,同比增长7.7%,其中农业产值113.26亿元,同比增长10%,具体如下图所示:
图5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以及增加值(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宿迁统计年鉴》、《江苏省统计年鉴》
从图5所示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以及增加值看,2000年宿迁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缓慢,特别是在2003年比2002年出现了下降。这一现象说明农业、农村的发展的任务很艰巨。
图6  农民人均纯收入(单位:元)
数据来源:《宿迁统计年鉴》、《江苏省统计年鉴》
从表6中可以看出,农民人均纯收入呈稳步增长趋势,从1996年的1993元增长到2006年的4228元,增长了2235元。但从图中可以看出,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的上升比率并不一致,增长率的变化幅度较大。2002年至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出现了下降,从3231元下降到3102元,下降了4%。
(2)工业
从总量来说,宿迁工业规模不断的扩大,工业总产值从1996年的160.48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618.87亿元,增长2.8倍,实现工业增加值155.88亿元,同比增长24.5%。
图7 工业增加值(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宿迁统计年鉴》、《江苏省统计年鉴》
从工业的内部结构来看,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并对宿迁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2006年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284.91亿元,占全市GDP的62.7%;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87.9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54.3%;实现入库税收19.32亿元,比上年增长73.3%,占财政总收入的50.7%,比上年比重提高7.6个百分点;新增个体工商户22526户,新增私营企业3355家,总数分别达72665户和15230家,从业人员44万人[5]
(3)第三产业
宿迁的经济结构从“一二三”转变到“二一三”,再转变到“二三一”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工业和第三产业都呈现快速增长势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96年的44.43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34.76亿元。
图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宿迁统计年鉴》
4.固定资产投资
2006年,宿迁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万元以上项目单位)248.85亿元,比上年增长48.9%。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加大,全市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4.03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21.7%[6]
图9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数来源:《宿迁统计年鉴2007》
(二)宿迁模式的制度变迁分析
1.产业体系和民营企业发展的制度变迁分析
对于宿迁而言,1996年之前的产业的发展层次较低,以农业为主,企业较少。1997年之后的产业除了以洋河、双沟为代表的酿酒外,逐步开始形成了花卉、木材加工、纺织和水产品等特色产业。宿迁这一发展阶段中的产业发展,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开始改变了区域内产业中的分工体系,特别是在酿酒、木材加工等行业尤为明显。1996年以前,在不利于私人企业产权的交易费用结构的条件下,加上要素市场发展的滞后,导致宿迁民营企业数量有限而且普遍规模较小,只能主要使用本地农村劳动力。进入1997年之后,宿迁市政府实施全民招商措施,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并涉及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随着部分民营企业成长为企业集团,区域内企业组织与规模开始变大,导致了区域内分工体系的调整,初步形成了以大企业主导的,大中小企业配套的分工结构,快速推动了区域内产业的集聚。以沭阳新概念木业等为代表的木材加工行业的集聚方式是,先通过利用本地资源获得自身的发展;然后通过出口板材成品开拓市场,使得做最初级的板材加工的企业数量明显上升,初步形成“垂直”分工体系。整体上,宿迁的产业还只是完成了初步集聚的阶段,经济开发区对产业集聚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企业簇群内大多数民营企业还处于规模小、技术设备水平低的状况,许多行业仍处于“原子式”企业间同质性产品价格竞争的产业结构,企业间的产品差异化程度仍较小。大多数民营企业都处于研发投入少、自行研发能力较弱的状况。
现代市场经济是建立在法治基础之上的,在市场交易中就表现为契约型的交易行为,对于宿迁这样一个从农业经济社会起步的地区,经济运行机制需要完成从人格化交易向非人格化交易的转变。因此,虽然宿迁企业与市场组织已获得了快速发展,但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角度看,仍然需要通过经济体制的再次转型,来推动企业组织形式和市场交易方式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进一步转变。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制度变迁分析
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互动机制的形成,关键不在是私人投资主导或是政府投资主导,更重要的是如何能够建立起一整套包括调管理、协作、竞争及公私投资者有效融合的城市化推进机制。宿迁中心城市建设过程中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建设所需要的庞大资金单靠政府财政是无力承担的,资金己经越来越成为宿迁市政府推动城市化的“瓶颈”。在此背景下,围绕民营企业手中的资本与政府手中的上地资源逐步形成多样化的市场性资源配置的机制。一是围绕开发区与工业园区形成了政府招商,企业主导的产业集聚与政府主导的按城市功能进行分区治理的互动。政府加强对城市建设与功能的规划,通过把城镇工业园区建设与产业集聚紧密地结合,促进了人才、技术、信息、资本等生产要素更有效的配置;二是围绕城市基础设施特许经营权形成了民间与政府的互动,具体为民间资本进入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享有一定年限的基础设施特许经营权;三是围绕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是形成企业与政府的互动,政府利用城市公共服务资源进行使用权的经营,即设施的管理权仍归政府,使用权进行公开市场拍卖。宿迁下辖的沭阳县的城市饮用水工程就是企业与政府互动的城市化进程的典范。民营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互动快速推动了宿迁城市化的进程。目前阶段,宿迁城市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一是宿迁从农业经济开始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相对发达区比较滞后;二是从目前宿迁市的工业空间分布格局来看,由于区域内行政体系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工业园区仍较为分散,产业还只是完成了初步的集聚;三是宿迁中心城市功能并不完善,导致城市对现代企业组织、现代服务业和各种要素的吸纳能力较弱的问题。
四、加快宿迁经济发展的措施
(一)继续发挥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打造服务型政府
宿迁的经济发展以及制度变迁的主要特征是政府主导的。只有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打造服务业型政府,才能使政府更好地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从服务的视角对公民进行管理,强化服务和责任意识,为社会和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推动政府从“权力本位”向“责任本位”转变。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造就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提高公务员的能力素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精干的公务员队伍,以达到打造服务型政府的目的。首先,加强对业务知识的学习,以提高公务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技能。其次,加强公务员管理。严格按照《公务员法》的要求对公务员进行管理,以公务员德、能、勤、绩为依据对公务员进行有效的激励。最后,强化责任意识,提高服务能力。
2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行为
依法行政,要求把政府活动限制在法律范围内,减少政府行为的随意性,为经济主体提供一个稳定、有序的政策制度环境。要继续坚持各种行之有效的民主监督制度,确保公共行政权力的公正、有效运行。进一步建立、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与听证、决策咨询评估制度,强化政府机关问责制,树立责任政府形象,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3.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坚持以公共化为取向,以均等化为主线,以规范化为原则,不断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和制度保障。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公益性、基础性领域的投入,加大在“三农”、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投入。建立严格、高效的财政支出管理体系和转移支付制度,完善社会保障特别是社会救济、社会福利机制。
4提升电子政务建设,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是加强政府行政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目标。提升电子政务建设,是实现服务型政府和网上监督的有效手段。公众可以通过电子化的渠道迅速获取政府信息与服务,而政府部门内部、政府部门之间以及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也能通过电子化渠道进行沟通与互动,这就为政府满足公众需求,提供了服务管理平台。通过电子政务平台,公民更加明白政府的业务流程,从而达到有效监督政府机构运行的目的。
(二)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促进产业集聚
随着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经济制度容量速增大,交易费用结构也开始转变,企业与市场组织变动随之加快。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企业制度开始向现代企业制度转换,传统的市场交易方式向现代市场的交易方式转换,推动了宿迁加速城市化进程,从农业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
1.完善市场体系,降低交易费用
对于宿迁来讲,完善市场体系,主要是完善生产要素市场体系。宿迁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充足的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而严重缺乏资金、技术、人才等高级生产要素,因此,宿迁要着重从完善金融市场、人才市场、技术市场方面着手,加快其生产要素的市场化进程。江苏沭阳东吴村镇银行的设立以及举行专场苏北人才招聘会,都是有益的尝试。建设全社会的信用文化。良好的信用文化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
2.完善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保持宿迁经济发展后劲,必须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前期产业结构由“一二三”转变为“二三一”的基础上,继续优先发展第二产业,不断壮大支柱工业,同时兼顾发展第三产业,不断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以工业化和城市化推动农业的发展。通过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的引进消化吸收,以求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和传统产业更新改造。鼓励、资助有条件的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研究开发投入,推动产学研结合,促进技术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结合,走具有宿迁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民营主体地位
发挥政府、企业和民间各方面的积极性拓宽招商引资渠道,积极引进外地资本和企业,特别是民营资本和民营企业。结合本地实际,继续打好生态招商牌和以商招商牌。举办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节日或经济活动,如沭阳花木节、泗洪螃蟹节等,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对内对外文化、经济、技术交流合作的范围和规模。在节会招商、园区招商、驻点招商、品牌招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委托招商、代理招商、网络招商等方式,实现招商引资市场化、企业化、社会化。
强化民营企业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放宽准入领域,拓宽民间资的投资领域;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事业领域;加快民营企业向具有资源优势、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产业聚集实现民营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建立完善产权交易市场,鼓励、支持民营企业采取收购、兼并、参股等方式进行改制改组,推进企业的集团化、规模化发展,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支持优势企业、支柱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等进行规范的股份制改造,培育上市公司后备资源,力争产业龙头企业通过国内主板市场、中小企业板市场或境外资本市场上市。
(三)继续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推进城镇化并强化城镇的聚集功能,以县城和重点镇建设为重点,重点发展中心镇,逐步形成以宿迁城区为中心、各县县为龙头、中心镇为重点、村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突出重点,加快城镇公共设施建设,强化城镇的综合功能,优先发展县城,不断提升县城综合功能。发挥城镇的信息、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引导、鼓励各类企业向县城和重点中心镇集中,引导农村口向城镇有序流动和集聚。发挥工业园区产业集群要素集聚、资源集约的“洼地”效应,结合城镇建设,规范和集中办好业园区。
在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水平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技能教育、成人教育、实用性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教育,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为加快宿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大批适用型、创新型人才。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强实用技术培训,为优势农产品推进工程提供人才保障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道格拉斯·C.诺思.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 上海三联书店,2008.
[2]林毅夫. 自生能力、经济发展与转型理论与实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卢现祥.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流派渊源关系及其发展趋势[J]经济评论,2004,(5).
[4]黄泰岩. 我国个人收入差趾的变动特征及其调节政策[J].当代经济研究,2001,(4).
[5]钟明.电子政府:现代服务型政府的实现途径.中国软科学[J],2003,(9).
[6] 陈鑫,胡洁等.小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选择.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J].2007,(4)
[7]林长华.论台湾的产业升级.台湾集刊[J].1993,(4).
[8] 刘维成,夏淑芝.浅论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趋势及对策.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J].2009,(2).
[9]. 赵显洲. 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动态分析. 中国软科学[J],2006,(9).
[10] 朱秀君.中国民营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国际学术动态[J].2006,(4).
[11]《宿迁统计年鉴(1999-2007)》
[12]《江苏统计年鉴(1999-2007)》
 
稽正龙,男,1982年生,江苏沭阳人,宿迁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宏观经济
通讯地址:宿迁学院经贸系
邮政编码:223800
联系电话:15951243756
 


[1]林毅夫. 自生能力、经济发展与转型理论与实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黄泰岩. 我国个人收入差趾的变动特征及其调节政策(J).当代经济研究,2001,(4).
[3]卢现祥.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流派渊源关系及其发展趋势〔J〕经济评论,2004,(5).
[4] 数据来源:《宿迁统计年鉴2007》.
[5] 宿迁市统计局.《宿迁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6] 《宿迁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